编者按 2011年国务院决定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批复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扶贫攻坚的要求部署,助力片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国家民委有关通知要求,学校已连续八年选派优秀的领导干部及专家学者到武陵山片区挂职。八年来,派驻联络员求真务实、扎实工作、改革创新,不断推动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党委宣传部将充分利用校园新闻媒体,全面挖掘派驻联络员同志的典型事例和事迹,生动、鲜活、立体地展示他们的精神面貌、工作经历及生活状态,总结推广派驻联络员同志工作中的好经验、新方法,凸显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积极研究和对接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持续推进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背靠青山、面朝江水,依势而建的吊脚楼;婆娑椰树下,如朵朵巨型蘑菇的船型屋;这些年,建筑学院院长倪琪和他的团队,走过了我国大大小小三四百个村落,在多彩绚烂的民族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做一名人民的建筑师,为老百姓盖房子。”每年,倪琪都会把这句话送给建筑学子,希望他们,能加入到服务于国家建设基本需求、服务于民族地区建设基本需求的大队伍里,做一个传承民族建筑文化的工程技术人才。
建筑是文化的结晶
走进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的赫图阿拉村,在规整的居民区里,有一处充满着浓郁满族风情的民居大院。踏进房门,空调、独立洗浴室、WiFi……现代设施一应俱全。这是在他们团队的规划设计下,对原有的民居进行了提升改造,形成的具有浓郁传统满族风情的农家大院。在今年旅游旺季,该房屋一天的住宿费就高达750元,据不完全统计,这样,一户村民一年可以额外收入两三万元。
这是倪琪及其团队的成果,当初,该村找到倪琪时,整体建筑已经完成。如何能在这种“军工大院”似的建筑规划内,保留满族文化,成为了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倪琪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深度挖掘满族民族文化特点,并结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提出了“新满族”概念。
“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犹如一面镜子回照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以及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特有信息。所以今天的新满族村建筑,就是明天大家了解我们现行文化的一种渠道。”倪琪说道。
建筑是文化的结晶,人使建筑有了温度。奔走在民族建筑一线多年的倪琪认为,在社会文明高度进步的今天, 传承和保护民族建筑文化与有效地改善住民的生活条件和地方产业变化以及经济结构升级产生了矛盾, 如何保证传统城市形态和居住形式按其自身规律发展, 使具有民族性、历史性背景的传统街区及民族建筑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同时解决保护、传承与使用之间的相适性问题, 以及民族地区传统村镇的居住环境改善的问题, 是未来我国村镇建设, 特别是民族地区老旧街区整备改造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木黄镇是苗族、土家族集居地,主要依托梵净山旅游景区、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镇等资源。在做该镇的民族特色镇老街区改造项目时,倪琪团队首先通过对街区形态的评估, 对没有破拆的老建筑加以保护和挖潜, 形成特色建筑文化环境体验旅游区段。其次对主要商业街区沿街建筑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改造整备措施。在此基础上的街区空间环境整备设计、街区立面改造设计、传统民居组团的保护改造设计、整体景观环境改造设计、空中步道系统改造设计, 是对现状城市系统的二次深化设计。
多年来,倪琪团队始终与少数民族地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根据自身专业能力,致力于发掘、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文化历史与传统。现已促成与辽宁、海南、贵州等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村寨保护项目。
培养民族“血脉”
满族男孩白永亮是建筑学院的研二在读学生,本科也在我校建筑学院就读的他,已经跟着老师的脚步走过很多民族地区。去年,白永亮在导师倪琪的带领下,来到了江西乐安县金竹畲族乡大同村,他们此行是要对村里的一个老房子进行现场数据校对。
“这所老房子村子本来是要放弃的,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理,倪老师就提出要把这所房子改造成我们学院的教学实习基地。”白永亮介绍。
经过改造,老房子有了新功能,如今该房子不仅成为了我校的实习基地,还成为了小村子里的一道特殊风景。受此启发,南昌大学等其他高校也在当地设置了教学实习基地,靠着“实习经济”,位处边缘的大同村渐渐显现,一方面,前来实习学生的吃、住、行等费用给小村子带来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学生们的实习成果演变成一个民俗博物馆,意外地带动起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校地双赢。
“这几年的学习,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就是我以后想到民族地区去做民族建筑,为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白永亮说道。
让学生回到民族地区去,为民族地区特别是城乡建设输送专业技术人才,这正是建筑学院一直大力倡导的。每年,学院在招生、课程设计、就业等各环节有所侧重,并推出了由基础教学、工作室教学、实践教学三部分组成的“四年三段制”教学模式。
在这套教学模式下,三个部分缺一不可,而实践教学因为是“开门办学”,成为了一大特色。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朝阳村,地处玉屏深山之中,由三个独立的居住建筑构成,居住单元为吊脚楼。在学生实践环节,学院要求师生要对这里的建筑形态与空间构成、结构体系与建筑构造、建筑细部构成进行数据采集,并对生态环境、历史与演化过程进行调查、对图像进行采集。
这个过程,学生对实体建筑到图示语言再到逆向的设计和搭建把现代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思考方法、实践方法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有了相当的认识基础,形成了完整的知识链。
“学生专业素质的养成必须结合办学目标和宗旨,民居是民生生活最直接的问题,不知道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实态,作为建筑师是孤立的,更谈不上传承与保护,建筑师应该与人民在一起。对于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的理解绝不是在课堂的知识灌输,只有通过体验和实践学习才能获得。”倪琪介绍。
记者手记:采访倪琪科研团队的计划一拖再拖,终于在深秋的某个下午,校内外记者们踩着落叶走进建筑馆,见到了忙里偷闲的包括倪琪在内的团队相关成员。
建筑学院的建筑馆,也就是原来说的锅炉房,这栋鲜活的设计成果彰显了建筑学院师生们的设计功力。外皮斑驳生锈的集装箱,里面却别有洞天。琳琅满目的模型精致逼真、风格各异,大部分是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模型。
结束采访,校外记者纷纷来到建筑馆一楼照相留念,大家笑称这是“民大打卡地”,这也是每年建筑学院毕业生必来的留影地。去年,这里的鹅卵石被学生们一块块捡走带往各地,成为母校给他们的特殊礼物。通过两个小时的采访,我们知道,对于建筑学院的很多师生来说,他们把民族地区当做自己真正的“打卡地”和施展才华的天地,他们会在那里洒下汗水、献出智慧,服务更多民族地区。
上一条:国家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郭卫平来我校调研
下一条:我校成功举办中国建筑学会寒地建筑学术委员会2019年会暨“基于特殊气候环境的当代建筑创作”高峰论坛
版权所有 © 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
地址:大连开发区金石滩金石路31号 大连民族大学金石滩校区
邮编:116650 辽ICP备08006090号